发现和监测小行星,是全球科学家们的一项长期工作目标。截至2022年11月14日,国际上已经观测发现近地天体30737颗,其中“潜在威胁小行星”数量达到了2291颗,但是这些数量尚不足以理论估计数量的1/3。据研究人员推测,直径在40米以上的近地天体总数约为30万颗,目前只发现了大约3%。
直径10米以下的小行星经过大气层时基本被烧蚀了,部分小行星烧蚀后会有陨石落到地面,但质量较大的小行星如果撞击地球,其危害非常巨大。研究人员认为,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就是一颗直径约为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如果50米直径的小天体撞击地球,将会摧毁一个大城市尺度的区域。美国亚利桑那州有一个直径1.2千米的陨击点——巴林杰陨星坑,它是5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形成的。
发现和监测小行星,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保卫地球家园的安全。观测发现近地小行星之后,通过进一步监测并精确定轨,可以分析其轨道特性,评估撞击概率,预测陨落地球的时间、地点,然后基于对其材质结构等物理性质的研究,评估可能发生的碰撞事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安全的危害程度。
为了应对小天体撞击地球的威胁,2013年12月,联合国大会批准成立了国际小行星预警网,主要功能是:1.协调推进全球近地天体的发现、监测和物理特性的获取;2.维护近地天体数据接收、目标确认和后续观测驱动的权威数据中心;3.对紧急碰撞威胁事件的规范和标准提出政策建议;4.制定明确的计划和方针来帮助政府分析近地天体碰撞后果,制定近地天体减缓防护计划。
2018年2月,中国作为正式成员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为保卫地球的安全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