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技热点 > 正文

枫桥夜泊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24-12-31 13:56:08   作者:萧耐园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冬夜凄清幽寂的景色和愁绪万端的心情,文字精炼、情景交融,是一首广为流传、千古吟诵的名诗。全诗描述的对象启示笔者探讨与它们有关的3个方面问题:1.节令和相应的物候和天象;2.月相和月亮下落的时间和方位;3.古人授时的手段。

让我们一起诵读“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图片1.jpg

枫桥夜泊图(来源:网络)

让我们先来确定观察这个天象的时间和地点。地点是明确的,枫桥是苏州城阊门外西边近郊的一个集镇。地理纬度约31° 3′。“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因为霜华是凝结在大地上的,不像大雪纷纷扬扬漫天飘舞。之所以这么说,意在极言四周的寒气逼人,霜华将像雪花般厚实地沉积在大地上。诗的意境所表现的水乡冬夜的幽寂清冷的氛围和诗人所显露的孤孑落寞的心情反映了羁旅者主观感觉的深度寒意其实超过了真实的寒冷程度。对照“江枫渔火”的描写来看,估计不在隆冬而在孟冬。当时枫叶正红,让诗人在江边矗立的多种树木中特别注意到红枫;同时渔人还能在尚可忍受的寒意中趁鱼儿还未深潜避寒之前去夜间捕捞。当前,这种气温条件大致上相应于立冬到大雪节气之间,即相当于公历11月上旬到12月上旬之间。诗人张继生活于盛唐时期,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从隋朝初年至五代十国晚期,包括整个唐朝在内,是我国古代气温较高的时代之一(请参阅前面的“这是什么流星雨”篇)。当时唐朝首都长安一带普遍有竹子生长,但是现在竹子则主要生长在南方,反映了那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我们在前文“揭示一首古诗的天文内涵”篇中曾援引了与张继几乎同时代的诗人李颀的“望秦川”诗,其中有长安城内“秋声万户竹”之句,即为明证。不仅竹子,当时的长安还有莲花开放,请读杜甫的“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其一)”诗: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丈八沟是长安近郊的一段运河,成为游览胜地,人们乘船去哪里纳凉,在茂密的竹林深处停留;诗歌还透露长安一带荷花盛开,出产莲藕,这也体现了当时当地的气候温暖。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诗人描绘的时令推迟一个节气,即在小雪至冬至之间。

我们以前已经介绍了冬至这个节令。这里顺带介绍前面的这两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公历中出现在11月21~23日,是农历十月的中气,这时太阳到达黄经240°。这是冬天的第二个节气,是一个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在这一时节,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但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这时大地的热量还有相当的贮存,虽开始降雪,但雪量“未盛”,还只能称小雪。

小雪的三候是: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古人发现,到了小雪时节天空难见彩虹。这时我国许多地区降雨稀少,即使有雨,因低温影响了空气中水汽的密度和浓度,不利于彩虹的形成,故曰“虹藏不见”。古人认为“天气”属阳,“地气”属阴,这时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从而呈现严寒的冬天。

 图片2.jpg

初冬景观(来源:网络)

请读唐代诗人元稹的组诗《咏廿四气诗》中的“小雪十月中”:

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

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

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

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

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正描绘了小雪的一、二两候。初冬晴朗的夜晚,如逢满月在东方升起,一领银河(天汉)正横倚在西边天空;一东一西,双光同辉,这是冬夜的别致景色。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公历中出现在12月6~8日,是农历十一月的节气,这时太阳到达黄经255°。这是冬天的第三个节气,是仲冬来临的标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时节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强冷空气,即寒潮频繁南下,天气更加寒冷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可能降了0℃或以下。下雪的频次增加,下雪量提升,下雪的范围扩大,这就是“雪盛”的意思。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

大雪的三候是: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鹖鴠又作曷旦,是一种蝙蝠类小动物;一候是说这时候曷旦也因天气寒冷不再鸣叫了。古人认为从夏至以来,天日日短,阴气日盛;到了大寒时节,已近天日最短,阴气最盛时期,乃至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以至于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又名马薤,是兰草的一种,这时也因感到阳气萌动而抽出新芽。

 图片3.jpg

冬天雪景(来源:网络)

请读唐代诗人元稹的组诗《咏廿四气诗》中的“大雪十一月节”:

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

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

黄钟随气改,鴳鸟不鸣时。

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晖。

黄钟是十一月在律吕纪月法里的名称,随着大寒节气的到来而气象一新。

“月落”是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唯一天象。从全诗的叙事顺序来看,月落发生于子夜以前,最可能是新月到上弦月中的某个月相。之所以这么说,请回顾前面“残阳与新月交会·新月篇”中关于月相的叙述。这样的月亮何时在何方位下落呢?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作一定的计算。诗人描述的月落过程最早可能发生在阴历初三(月龄3)。朔日固然看不到月亮;初二(月龄2)的月亮呈非常细的蛾眉状,亮度极低,完全淹没在昏影的光芒中。我们就来计算月龄3和上弦月的情况下月亮初见和月亮下落的时间、高度和方位。假设太阳刚下落,尽管昏影非常明亮,无论月龄3还是上弦月都刚好显现。这应该大致上符合实际情况,我们往往能在昏影的明亮天空背景下看到淡淡的一钩弯月。太阳在小雪和冬至的黄经依次是240°和270°,根据不同月龄的月亮与太阳的黄经差(参见表1)可以得到月球适逢月龄3的黄经,小雪日是277°,冬至日是307°;逢上弦的黄经,小雪日是330°,冬至日是0°。由于不知道具体的日期,也就不知道月球在轨道上的具体位置,无法求得它的黄纬。不过,月球轨道与黄道的交角仅5°9′,且半周在黄道上,半周在黄道下,可取月球的轨道为其平均轨道即黄道,于是它的黄纬始终为0°。此外,把太阳和月球在一天之内的黄经取为固定值,也就是说忽略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和月亮的周月视运动引起的黄经变化。前者的变化约每天1°,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后者的变化却达每天13°,会有一定影响。所以,我们只能得到一个粗略的结果,但已足以让我们得窥诗人当时所见天象的大致情况。

计算分3步进行:(1)根据太阳的黄经和黄纬(太阳在黄道上,取其黄纬为0°),计算小雪日和冬至日太阳的赤经和赤纬;进而结合苏州的纬度,计算太阳下落的时角,将时角加上赤经得下落时的地方恒星时s,将时角加上12h得下落时地方真太阳时m☉;它们分别作为月亮初见时的地方恒星时和地方真太阳时。此外,这两天的这两种时间之差Δ=m☉-s可以作为由恒星时化为真太阳时的改正值,这样取最大误差不过4m,且还可作适当补偿把误差限制在1m之内。(2)根据月亮的黄经和黄纬,计算月亮的赤经和赤纬;进而结合苏州的纬度和月亮初见时的地方恒星时计算月亮初见时的方位和高度。(3)根据月亮的赤纬和苏州的纬度计算月亮下落时的方位和时角;时角加上赤经得月亮下落时的地方恒星时,进而求取月亮下落时的地方真太阳时。计算结果如表2所列。

 微信截图_20250102140459.jpg

从计算结果可见,在深秋和冬季由于日落较早,上弦月初现是在过中天(方位180°)之前。月亮从小月龄直到上弦基本上都是在子夜以前下落,只在冬至日上弦月的下落达到了“极限”,即夜半钟声敲响的时候。下落的方位都是在西南方向。上弦月那天的月龄为7~8,笔者又计算了小雪日见月龄9的盈凸月下落的时间,已过了24 h。经过这番探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假设的从月龄3到上弦月的下落都可能是诗人在听到“夜半钟声”之前看到的景象。 

 

据说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说过"三更不是打钟时",质疑寒山寺是否真有“夜半钟声”。但是,同是宋代的诗人孙觌写了一首“过枫桥寺”的诗: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攲枕犹闻半夜钟。

 图片4.jpg  图片5.jpg

苏州寒山寺及其大钟(来源:网络)

这首诗足以证实直到宋代寒山寺夜半鸣钟确是事实。寒山寺的钟声提示笔者想起了一首唐诗。几年前笔者小栖扬州,期间游览了市中心文昌阁西首文昌中路上的唐惠昭寺遗址。那里树立石碑一块,其上镌刻唐朝王播任职扬州重访故地时写的这首诗。诗虽不太著名,与诗有关的典故“碧纱笼”却流传久远。请读王播的“碧纱笼”诗:

上堂已了各西东, 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 如今始得碧纱笼。

古代中国寺院通过敲钟向一应僧众报告用膳的时间。王播年轻时家境贫寒,寄居于惠昭寺木兰院苦读,并在寺内“蹭饭”。日久导致僧人厌恶,故意在吃饭后才敲钟,王播应声来到饭堂,不禁大窘。笔者想到一个无聊的问题:是惠昭寺僧人就餐提前了,敲钟则一如既往地准时进行,还是僧人吃饭仍定于原来时间,但钟声却相应地延迟敲响?唯其“无聊”,答案不能征诸史书记载,连野史上都付阙如。不过,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即古代如何向广大民众报告正确时间的问题。

用敲钟广泛报告时间是古代中外都采用的方法。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雇用了一批人进行时间计量,不仅帝王所在的京城有一班子人从事测时报时,地方上的首府也有专人从事这项工作,当今有的大城市中的古迹鼓楼或钟亭往往就是那时候用于报时用的古建筑。

请读唐代诗人白居易咏及钟鼓楼的这首诗——“直中书省”: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图片6.jpg  图片7.jpg

南京建于明朝初年的鼓楼和大钟亭(来源:网络)

再举一首诗说明这一情况。请读唐岑参的“和贾舍人早朝”诗: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囀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清晨皇宫里的“晓钟”敲响,重重宫门一道道敞开,迎接“千官”早朝。“星初落”这个天空景象反映晨光初露,星星开始隐没在晨昏中;而“露未干”的地面现象也显示这时是寒意笼罩的清晨。

在中国官立钟鼓楼的声音到达不了的地方,寺庙的钟鼓声起了相同的作用;如张继诗的“夜半钟声到客船”句,正反映了寒山寺的钟声正在向八方四邻的居民报时。

古代除了用钟声报时,自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例如在边塞或“蛮荒之地”往往用吹笳报时。请读宋赵鼎的“寒食书事”诗: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谪到吉阳军(曾为广东省崖县,今海南省三亚市)时所写。岭南的海南,当时属蛮荒之地,有“天涯海角”之称,城里不筑钟亭鼓楼,而用笳音报时。

在西方,教堂的钟声向四方传送,也为周围居民报时。法国大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里,敲钟人卡西莫多乃是故事的主角,教堂钟楼上的大钟(连同钟声)就成为铺展故事的重要道具。一般西方的教堂都筑有高高的钟楼,悬挂大钟用以报时。其旋律曾为北伐战争时“打倒列强”歌,而现今广为传唱的“两只老虎”歌所用,究其来源是一首古老的法国民歌“Frère Jacque”(雅克修士),其歌词云:

雅克修士,雅克修士,

你还睡,你还睡?

请你敲响晨钟,请你敲响晨钟。

叮当咚!叮当咚!

这“叮当咚”的晨钟声,远播四方,正在为那里的居民们报时,提请他们举行晨祷。

 图片9.jpg

巴黎圣母院(来源:网络)

 

法国画家米勒有一幅世界名画“晚祷”,又名“晚钟”,描绘还在田间劳作的一对农民夫妇,在听到远方教堂宣示晚祷时间的钟声时,停下农活在昏影中祷告的场景。凝视着画中主人公虔诚的神态,远方的教堂在背景中毫不起眼;深色调的无际田野映衬着晚霞掩映的明亮天空,喻示教堂的钟声深沉悠远又洪亮激越,这噹噹的钟声似乎正穿越世纪传到了耳际。

 图片8.jpg

晚祷 (来源:网络)

回到关于王播先生这首诗的问题,笔者给出的答案是前一种情况,因为钟声并不仅仅禁锢于寺内,也向外界传播为四周百姓报时。有鉴于此,钟的敲击时间,应保持准确和稳定,可不能率性而为。这也许能作为一个言之有据的答案吧。是否合理,就交于读者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