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颗位于约400光年外的天蝎座-半人马座星协的恒星,这个年龄约2000万年的恒星约9个太阳质量,这意味着它将在约1000万年后成为一颗超新星。科研人员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VLT)通过直接成像法,发现了存在两个低质量的“伴侣候选体”,命名为CC0和CC2,根据行星的命名规则,它们也被命名为和。
图 1 两次对的观测,白圈圈出的即为CC2,图上其他点源均为背景恒星。版权:ESO/Squicciarini等人。
图 2 两次星冕掩膜遮挡下的观测,掩膜边缘圈出的亮斑即为CC0,第一张图左下的点源是背景恒星。版权:ESO/Squicciarini等人。
如果这项发现得到进一步认证,将成为迄今为止主星质量最大的行星系统。
CC0约为18.5个木星质量,距离恒星约21个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CC2约为14.4个木星质量,距离中央恒星约290个天文单位。从质量上看,CC0和CC2均超过了氘(氢的同位素)聚变的质量下限,因而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行星。不过有趣的是,它们的质量与的比值接近木星与太阳的质量比,反照率也和水星与木星相当,这意味着类似一个放大版的太阳系,同时也很可能将成为迄今为止通过直接成像法发现的行星系统中拥有最低行星-恒星质量比和最高反照率行星的行星系统。
和不久前发现的b Cen行星系统(6太阳质量恒星+10.5木星质量行星)类似,极小的行星-恒星质量比意味着这些亚恒星天体很可能和太阳系行星一样是在原初行星盘中形成;而之前发现的一些围绕低质量恒星公转的大质量热木星或褐矮星则更可能是和中央恒星一起由形成恒星的分子云坍缩而成。这意味着当下仅依靠质量来判断天体是褐矮星还是行星的标准可能并不完善,亚恒星天体的形成方式或许也要被加以考虑。
这项发现同样也带来新的问题,辐射出的紫外线和X射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吹散行星盘,意味着CC2很可能无法在其目前距离主星近300天文单位的位置形成。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些亚恒星天体很可能是在更稠密的行星盘内侧形成的,如果确实如此,这两个天体很可能会具有较大的轨道偏心率,而它们的轨道参数还需要进一步的观测加以约束。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发现拥有行星的恒星都不足2.3个太阳质量,这个“大号行星系统”的发现有望成为在大质量恒星行星系统的领域里一项革命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