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应急科普 > 特别关注 > 正文

“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

发布时间: 2023-02-21 18:12:5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微信截图_20230221112056.jpg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民俗与祭祀活动,以祈求这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么,这个节日是因何诞生?为何定在二月初二?“龙”为何“抬头”?在这一天里,人们又怎样庆祝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龙抬头。”

微信图片_20230221111806.jpg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民间传说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民间有诸多的传说。其中一则传说解释说:东海龙王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生于二月初二。有一天,小龙女悄悄溜出龙宫来到人间,正赶上人间大旱,草木都干枯了。龙女见此情景,顿生怜悯之心。于是她从随身带的锦囊里取出一把红豆,向田里一撒,天空中立刻浓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雨后,方圆几百里的庄稼全都长得绿油油的。龙王得知此事后非常恼怒,认为龙女私自降雨,大逆不道,便将龙女逐出龙宫,永不相认。龙母非常思念女儿,每到小龙女生日二月初二这一天,她总要浮出水面,抬头眺望,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变成了大雨,于是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微信图片_20230221111824.jpg

观念角度

传说表达了民间的一种希望,一份情愫。从观念上说,“二月二,龙抬头”起源于古人祈雨的美好愿望。以龙祈雨,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秦汉时期,龙被看作是象征祥瑞的四灵(龙、凤、龟、麒麟)之首。汉朝民间祈雨多祭祀土龙。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龙不但在名称上被冠以“王”的封号,而且形象上出现了拟人化的倾向,以人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且常被人们说成是兄弟五人,即青龙、白龙、赤龙、黑龙、黄龙,民间称其为“五龙王”。各大龙王行云布雨,具有超凡的神力。在皇权势力的影响下,龙王终于统一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雨神系统,成为中国雨神的正宗,也成为农业社会民众祭祀的主要对象。加之,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然而这个时候又恰恰是最容易发生干旱的时候,所以古人在此时祭拜专司春雷和雨水的龙王,以求得此时风调雨顺。

微信图片_20230221173854.jpg

天文角度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说,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并按照它们的形象附会为四种动物,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东方苍龙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在农历二月二这天,大约夜晚九时半左右,“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这时整个“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

的历史沿革

二月二作为节日,文献记载中最早见于盛唐时期。唐代李绰在《秦中岁时记》中记载:“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又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曲江头楔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在唐代二月二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外出郊游踏青。有关这一活动,在诗文中也多有体现。如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李商隐《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这些记载表明,当时民间有二月二寻花觅草、踏青游乐的习俗,在踏青的同时,顺便挖些野菜带回家。

宋代二月二沿袭唐代风俗,但更为侧重挑菜。妇女结伴而行,到郊外挖取野菜,既煮嫩尝鲜,满足了口腹之需,又活动筋骨,亲近了大自然。宫廷也很重视二月二,这一天还要举办挑菜御宴。据周密《武林旧事》记:“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先是,内苑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看来宫中的挑菜不是真正的去挑采野菜,而是将民间的挑野菜习俗艺术化、游戏化。

元代人非常重视龙,人们把二月二定为“龙抬头”的日子,民间开始流行“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因此二月二也称为“青龙节”“春龙节”。据熊梦祥《析津志·岁纪》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这是“龙抬头”风俗现今所存文献的最早记载。

“二月二,龙抬头”,

怎么过?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诸多二月二的习俗,其中的很多都和龙有关。

吃龙食

微信图片_20230221174106.jpg

过节总离不开美食,二月二这天人们无论吃什么都会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吃油炸糕为“吃龙胆”,吃麻花为“啃龙骨”,饼也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剃龙头

微信图片_20230221174136.jpg

俗语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有神秘色彩的灵物,祈望龙抬头降下甘霖、滋润苍生,由此延伸开去,这一天也有了“孩子大人要剃头”的说法。这大概是由于以前有正月不剃头的禁忌,便有了二月二剃头的需求。“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在这一天,无论大人小孩都会理发剃头,希望沾一些龙的吉祥喜气。

引钱龙

微信图片_20230221174154.jpg

在晋西北,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水,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

熏虫儿

微信图片_20230221174223.jpg

从明朝起,民间就流行“熏虫儿”的习俗。二月二这一天,人们把元旦祭祖所用的饼或新做的饼用油炸来吃,用炸油的气味来熏床或炕,把将要复苏的虫儿熏死,来祛除病灾,保障健康。一般人家在这天还要清扫房屋。俗谚说:“二月二日扫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

围粮囤

微信图片_20230221174225.jpg

一些北方地区有“围粮囤”习俗,人们早上起来之后,会在锅灶底下掏一把草木灰,用草木灰在地上画出一个又一个圆圈,然后把粮食放在中间,祈愿今年大丰收。

祭祀

微信图片_20230221174228.jpg

南方地区有祭土地公之俗,这可能是由古代的春社演变而来,烧香祭祀、敲锣打鼓,为土地神祝贺生日,祈请这一年能够五谷丰登、平平安安。

数千年,民俗的形式在不断变化,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永恒不变,这些习俗和故事,不仅是传统与文化,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一种精神财富,在无声地给继承者以启发——不负春光,未来可期。

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

我们从头开始,

不负自己,

不负春光!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元曲与民俗》(下)、《经济日报》、中央纪委监察网、百度网、Unsplash等